 |
工研院攜大同力拼2030電巴國產化 助業者逐鹿電動車市場 (2021.01.28) 看好電動車輛發展,工研院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和工業局智慧電動巴士DMIT計畫支持下,今(28)日聯手台灣馬達領導品牌商大同公司成功開發首部台灣自製的電動巴士動力系統,整合堪稱電動車心臟與大腦的馬達和驅動器,提升電動巴士的性能與效率,加速落實電動巴士國產化,協助台灣智慧運輸發展 |
 |
迎接2021綠能新政 用電大戶條款正式上路 (2021.01.04) 迎接世界各國在後疫情時期為了加速推動經濟反轉成長,對於能源需求持續增加,但因為再生能源不穩定特性,必須廣設太陽能光電、風力電機與儲能設備,儼然成為新興高科技產業,被政府列為6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 |
 |
博世計劃2024年全面生產固定式燃料電池 強化與英國Ceres Power結盟合作 (2021.01.04) 因應綠能減碳科技將成為未來驅動經濟反轉的主力動能,科技與服務供應商博世集團(Bosch)也正加速發展固態燃料電池,並與英國Ceres Power協議強化合作,將在成功建造原型後乘勝追擊,預計於2024年以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為基礎,率先投入前商業化進程,開始全面生產分散式電力站 |
 |
工研院攜手中市府、鼎漢、豐榮、緯創、台數科 展自駕巴士實力 (2020.12.27) 為促進台灣廠商迎接未來電動/自駕車帶來的龐大商機,工研院攜手台中市政府、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豐榮客運、緯創資通、台數科集團等廠商合作有成,日前已在「水湳智慧城自駕巴士虛實場域整合運行計畫」支持下 |
 |
科思創致力推動數位轉型 用AI促化工業成長更快速、靈敏 (2020.12.22) 因應近年來各行各業加快數位轉型腳步,為使作業流程更具永續性與效率,全球最大聚合物生產商之一的德商科思創公司(Covestro),也積極透過於不同部門間進行多項測試專案,導入大數據技術,以促進生產流程與顧客服務數位化,期望推動公司內部與整個化工產業引進人工智慧(AI)的相關應用 |
 |
交通部攜手華電聯網 正式啟用淡海新市鎮5G智慧交通場域 (2020.12.17) 因應5G、AIoT智慧運輸時代來臨,交通部攜手華電聯網今(17)日宣布2021年即為「台灣車聯網車路產業聯盟創始元年」,可望帶領台灣組成智慧城市國家隊(SmartCity Team, S-Team),帶領產業跨足國際市場 |
 |
TrendForce:2020年Tesla穩坐BEV市場龍頭 歐系車盤踞PHEV前四大 (2020.12.15) 擺脫2020年上半年汽車產業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新能源車(NEV)將在政策與法規的雙激勵下,帶動純電動車(BEV)與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成長。根據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兩者合計銷售量達240萬輛,成長率19.8% |
 |
後疫時期醫療科技結合ICT 展現智慧醫療健康解決方案 (2020.12.03) 因應COVID-19後疫情時期改變人們生活型態,也衍生出醫療科技的新需求商機,對於資通訊(ICT)、遠距醫療需求水漲船高。台灣顯示器產業聯合總會(TDUA)也首度召集旗下9家會員廠商,連袂於12月3~6日台灣醫療科技展期間,假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展出「ICT智慧醫療與健康解決方案專區」 |
 |
第29屆台灣精品獎揭曉 中小企業獲獎比例創新高 (2020.11.25) 台灣產業界奧斯卡獎第29屆台灣精品獎頒獎典禮於今(25)日下午於台北南港展覽館盛大舉行,經濟部部長王美花頒發最高榮譽-台灣精品金質獎及銀質獎予30家企業(金銀質獎如附件),貿易局局長江文若表揚台灣精品得獎企業,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亦親臨現場為得獎企業祝賀 |
 |
上銀獲SGS輔導認證 切入新世代汽車供應鏈 (2020.11.18) 面對近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5個成員國正式簽署協議後,預期台灣紡織、機械、汽車、石化等產業料將首當其衝,業者轉型升級更是迫在眉睫!由於汽車業同時受到各國節能、減少排碳的環保法規日益嚴苛 |
 |
鴻海第三季法說會登場 MIH獲90大廠表達合作意願 (2020.11.13) 繼美國大選結果底定之後,原本料將更有利於區域化經濟、電動車等產業發展,適逢IT科技大廠鴻海集團於今(12)日在新北市土城總部舉行2020年第三季法說會,但除了營收仍持續成長、跨足電動車領域的MIH平台已至少獲90家大廠有意合作外;最讓人意外的,還是其對於美國大選結果抱持保留態度 |
 |
博世提出高效商用車動力系統解決方案 為碳中和交通運輸做好準備 (2020.11.05) 隨著現今世界各國對於減少排碳的要求,除了傳統工廠、發電廠等固定污染源之外,其他排碳量大又管制不易的汽機車移動污染源,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對於道路運輸的氣候行動必須採取更廣泛的技術攻勢 |
 |
工研院展望智慧車輛前景 建議台廠趁熱打造完整產業鏈 (2020.11.01) 受到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今(2020)年汽車銷量預估將下滑22.2%,但仍有望維持7,000萬輛水平,前五大車市中,美、日、德及印均呈現下滑趨勢,但中國大陸車市有機會將下滑幅度縮小至10%以內 |
 |
工研院點明再生能源趨勢 受疫情推動分散與智慧化 (2020.10.28) 受益於國際對於再生能源的運用持續擴大,近年來政府、企業也紛紛因為再生能源滲透率提高與天然災害頻傳,努力投入分散化調度與智慧化管理,使之更有效利用。加上2020年發生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 |
 |
博世打造長程運輸動力系統 燃料電池成未來交通關鍵 (2020.10.05) 由於電動交通正在加速發展,對於人類未來藉此減少因交通運輸等移動污染源排放的CO2至關重要。但考量到現今技術條件下的電池重量、冗長的充電時間及有限的續航力,僅使用電池提供電力的動力系統成本效益 |
 |
2030電動車關鍵:消費者、政策、原廠策略、商用市場成熟 (2020.09.26) 當全球環保永續意識逐漸抬頭,搭上智能化、電動化等數位科技興起,電動車發展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門議題,崛起的速度和市占成長率甚至衝擊傳統汽車。根據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布最新《2030電動汽車趨勢展望》報告(Electric vehicles.Setting a course for 2030)指出 |
 |
創新農業串聯生命、能源及資源展現循環永續力 (2020.09.24) 2020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於9月24~26日在台北世貿中心盛大展出,博覽會分為創新領航、未來科技、永續發展等三大展區展示多項創新產品及技術,今年永續發展館續由農委會統籌 |
 |
經濟部統計2019年製造業添購固定資產 金額及年增率屢創新高 (2020.04.12) 自從去(2019)年因為美中貿易戰帶動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世界各國紛紛重組海外生產鏈;加上5G、AI等新興技術助攻,讓經濟部看好可藉此增添台商回台擴廠意願,但效益、規模大小卻莫衷一是,直到如今才總算塵埃落定 |
 |
製造業前2月淡季不淡 出口、生產再創新高 (2020.03.31) 雖然自今(2020)年元旦以來,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影響,不利全球經濟表現,根據IHS Markit三月份最新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約0.7%,較上月下修1.8%,其中美國、歐元區、中國大陸分別下調至-0.2%、-1.5%、3.9% |
 |
歐美品牌攬製造 考驗企業斜槓能力 (2020.03.25) 面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全球暴增,已陸續擴及日、韓、歐、美等先進工業大國,造成當地口罩及醫療設備嚴重不足,除了既有工廠都已加緊腳步擴增產能;就連其他製造業、精品業者,也像疫情初期最嚴重時的台灣、中國大陸一樣,紛紛投入國家隊,重啟製造能力 |